這條新聞,讓人看著很溫暖,,很安心,。是的,好人被世界溫柔以待的新聞,,總讓我們的道德感受到了滋養(yǎng),,讓我們更充滿做好人的自信。
6年前,,當時年僅19歲的廣東吳川青年龐華新從外地回家途中發(fā)現4名女學生在水塘溺水,,他奮不顧身跳下兩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們。6年后,,25歲的龐華新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個女孩和他們的家屬在得知龐華新病重后,,連夜趕來醫(yī)院看望,在外地的更是請假趕來,,紛紛為當年的救命英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消息傳出后人們紛紛慷慨解囊,上萬名好心人捐助的30萬元,,使他前期的治療費用得到解決,,醫(yī)院方面也表示將全力救治龐華新。
新聞后面都是這樣能讓人感受到溫度的留言:你是一個好人就注定被這世界善待,,善有善報這句話并不是無道理的,,好心有好報說的大概就是這樣吧。以德報德,,好人救了好人,,好人又來救好人。我知道這個世界沒他們說得那么好,,但我也知道這個世界沒你們說得那么壞,,這才是人心應有的樣子。
也有人說,,終于等到一個暖心的正能量新聞了,,這樣的事情太少了??炊嗔四切├淠疅o恥,,好不容易有一個佳話,讓我又相信善良和美好了,。能理解這種留言后的情緒,,是每天在網站“社會新聞”頻道看到太多窒息人心的負能量新聞后,被暖聞中的陽光所治愈的感覺,。
我想說的是,,人們的善良,對美好的追求,,應該源于內在的道義自信和道德信仰,,而不是依靠外在的“佳話”支撐。因為這樣的佳話,,你并不會在新聞中常??吹健2⒉皇钦f現實中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人們缺乏感恩意識,,好人很少受到好報,好人常常既流血又流汗,,其實是,,我們身邊像龐華新這樣被溫柔以待的故事,,行善,感恩,,報恩,,有很多很多,只不過不像“廣東男子6年前救人如今病重,,4名當年被救者為其捐款”這樣有新聞價值,,都很平常,靜靜地做好事,,默默地回報,,因為太平常,平常得沒有新聞價值,。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理性判斷,,媒體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負能量,那么多讓人寒心的新聞,,不是說這個社會變壞了,,而是,這本身就是新聞應該關注的,。媒體并不是對現實的復制,,不是李普曼所說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恰恰相反,,媒體上的新聞與現實有一種“倒映關系”:媒體上的新聞看起來越負面,,現實倒并不那么幽暗;如果媒體上看起來全是正面新聞,,都是溫暖人心的正能量,,現實也許越是不干凈。人們有必要具備這樣的媒介素養(yǎng):現實中很少發(fā)生的事,,才會成為新聞,。媒體上之所以充斥著罪惡和墮落,因為那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作為生活常態(tài)的小感動,、小溫暖、小確幸,,因為太平常太平淡,而不會成為新聞,。
“救人反被訛詐”“扶人反被誣陷”之類的事件之所以常上頭條,,倒不是說我們這個社會變壞了,而是,,這樣的事太反常了,,像“人咬狗”那樣違背常理,,道德感越來越強的人們也對這樣的事無法容忍。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好人自信:其一,,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善良”因為普遍而缺乏新聞價值;其二,,即使有好人沒有得到好報的事情發(fā)生,,并不能摧毀我們的好人盔甲。這句話說得好,,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佳話滋養(yǎng)善良固然好,,更值得尊重的是,,看到丑惡和不公后,目睹“好人未有好報”后,,依然相信善良,。
我不喜歡一種隨意的態(tài)度,看到一次背叛之后,,呼天搶地地感慨“從此不相信愛情”了,;看到一次溫暖之后,熱淚盈眶地感嘆“從此我又相信美好了”,。我又相信什么了,,這種句式背后是一種讓人反感的玻璃心和搖擺人格。輕易“相信”的心,,會因為某個相反的個案而輕易地改變,。人們很容易在此起彼伏的新聞個案中搖擺,愛時像天使,,恨時像魔鬼,,有時偏執(zhí),有時盲從,,熱淚盈眶不到一秒迅速義憤填膺,。
成熟和強大的標志,就是在變幻不定的新聞背景中有一個泰然自若的人格,。他明白,,生活不是歲月靜好,不是熱淚盈眶,,不是佳話寓言,,而是平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