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一封來自大山里的感謝信送到了平安金服濟南分公司員工的手中,。來信的是山東省濟南市三角灣小學的高兆新校長,洋洋灑灑的四頁手寫感謝信飽含對金服志愿者的感激之情,。
兩年三次支教,,捐書送教育溫暖大山里的留守兒童
信中的三角灣小學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地理位置偏遠,,大多在校學生是留守兒童,,且人數(shù)逐年減少。他們家庭較為貧困,,加上當?shù)亟逃Y源稀缺,,課外讀物匱乏,無法滿足孩子的教育需求,。
第一次支教要追溯到18年4月,,金服志愿者一行十幾人驅車上百公里奔赴三角灣小學,帶去作文書,、故事書等課外讀物,,為孩子援建圖書室。三角灣小學沒有專業(yè)的音樂老師,,有音樂特長的志愿者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課,,展現(xiàn)音樂魅力,培養(yǎng)音樂興趣,。一天下來,,害羞躲閃的孩子們逐漸放開心扉,一個個微笑便是對志愿者們最好的回饋,。
今年5月,,金服志愿者第二次為學校送去圖書,增加圖書室藏書量,,豐富課外讀物品類,,并送去足球、籃球,、書包等體育,、學習類用品。志愿者們了解到孩子大多和爺爺奶奶住,放學后飯桌便是他們學習寫作業(yè)的地方,,電腦更是從沒見過的新奇玩意兒,。志愿者們便在心中暗暗記下。
高校長信中提及的“教師節(jié)前夕”是金服志愿者們第三次到訪三角灣小學,,這一次,,平安金服帶來了2臺電腦,書籍,,書桌和臺燈等物品,,孩子們樂得圍著志愿者叔叔阿姨們蹦蹦跳跳,開心極了,。
兩年三次支教,,金服志愿者為孩子們援建意見圖書室,累計捐贈200余冊書籍,,物資價值超20000元人民幣,。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要達到不少于145萬字的閱讀量,。按每本書1萬字,、捐贈200本書計算,平安金服援建的圖書室為三角灣小學捐贈的閱讀量可達到200萬字,,完全滿足小學階段的閱讀要求,。
“哪怕只剩下1個孩子,我們都會堅守下去”
三角灣小學的孩子幾乎都存在家庭問題,,在一次次的支教交流中,,孩子們逐漸放下戒備,打開心扉,,和志愿者的心越靠越近,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感人場面,。
這其中,,有一個孩子引起志愿者的關注,他叫王建(化名,,圖中綠衣男孩),,父親因意外去世,母親在艱辛的生活壓力下選擇改嫁,。王建現(xiàn)在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王建每次見到志愿者都很熱情,主動分享他生活中的高興事和學習的新知識,,展現(xiàn)樂觀積極的一面,。父愛和母愛
的缺乏給他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陰影,但志愿者在他的眼中、微笑里看到了他對學習的渴求和對生活充滿希望,。每一次分別,,他總是帶著懇切的語氣詢問,“叔叔阿姨們,,你們什么時候再來看我們,?”
隨著三角灣小學學生逐漸升學、轉校,,在校學生人數(shù)從18年4月的22名減少到今年上半年的12名學生,。而今年秋季開學后,學校僅有10名學生報道,。其中,,最多的班級有5名學生,最少的只有1名,,由8名任課老師負責4個班級的日常教學,。老師們除了語文、數(shù)學的主課教學外,,還身兼音樂,、體育及計算機等課程,條件相對比較艱苦,。
日益減少的學生數(shù)量可能會給學校帶來合并的局面,。然而三角灣小學離周邊最近的學校10公里,合并將意味著孩子們每天上學要往返20公里崎嶇的山路,。三角灣小學校長高兆新告訴志愿者,,“哪怕學校只剩下1個孩子,老師們也會堅持在這里,?!?/span>
孩子們的活潑開朗、老師們的敬職恪守也讓金服志愿者內心深處更加堅定在教育扶貧路上的決心,。
金服人在濟南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工作
自2016年起,,平安金服濟南分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指導意見,開始關注教育扶貧領域,,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依托濟南工會平臺,廣泛動員廣大職工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和互助活動,。
平安金服了解到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jiān)護,容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極端行為,,遭受意外傷害甚至不法侵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各方高度關注,,社會反響強烈,。
在國家脫貧攻堅工作的主旋律,平安集團“三村工程”的號召下,,平安金服努力實踐“扶貧必先扶智”的理念,,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將持續(xù)聯(lián)合教育部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指導,、心理疏導、行為矯治,、社會融入和家庭關系調適等專業(yè)服務,,幫助偏遠地區(qū)農村老師教育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
大山里的來信已經收到了,,但是大山里那個學校的故事未完,,身著著平安橙的金服志愿者將繼續(xù)奔波在大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