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因為出入劇場太過頻繁,,媒體人一貫是挑剔的,。對舞臺上的紛繁復雜,總習慣了保持一雙“冷眼”,。可這一次,,媒體人卻被時長5個小時的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打動——不僅為舞臺上的故事,,更因劇院中的觀眾。
讓大多數(shù)人坐5個小時是一件枯燥的事,,更何況是看一部長達5小時的歌劇,。可劇場里的觀眾都坐住了,,無論是資深的歌劇迷,,還是那些第一次與瓦格納“觸電”的年輕人,都被舞臺上的高科技和現(xiàn)代化畫面震住,。
更讓人感慨的是觀眾在劇場外的氣氛,。演出前,從北門走來的觀眾人潮涌動,,臉上都帶著笑容,,仿佛共赴一場盛會。因歌劇超長,,大劇院在開演前和幕間安排發(fā)餐,。排隊的觀眾井井有條,取完餐后都三三兩兩聚在一旁,,討論著歌劇的劇情,,還互相笑著調(diào)侃:“就算睡著也要把它看完。”他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燦然而興奮的表情,,仿佛自己完成了什么挑戰(zhàn),,又仿佛在見證著一個文化大事件的發(fā)生。
坦白說,,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開演前,,不少人會有相似的疑問:會有這么多人想看、愛看瓦格納的歌劇嗎,?事實上,,這場馬拉松歌劇盛宴,除去工作票,,四場演出票銷售率95%,,上座率百分之百,,前幾場甚至還加了座。當演出完美落幕,,感慨也隨之而來:北京觀眾對這樣“高冷”的藝術竟也有了普遍的接受度,!
觀眾接受度,或者說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積淀、萃取的過程,。這也是大劇院自2007年開業(yè)以來,,便一直進行著培養(yǎng)觀眾的“滴灌工程”之原因所在。一臺臺高水準的演出,、一場場精心設計的活動,、一次次與觀眾交心的座談……看似平凡的日子,因為藝術色彩的點染而變得鮮活,;看似喧囂的城市,,因為藝術能量的勃發(fā)而變得優(yōu)雅。
大劇院越來越成為京城一道與眾不同的文化風景線,,不僅僅是晚上的演出吸引觀眾,,白天里的大劇院也是參觀者不絕,看看展覽,、聽聽講解,,喝喝咖啡、買買紀念品,,看似散漫的時光,,實則閑適而充實。對徜徉其中的人們來說,,這座磅礴大氣的建筑物,,其實是一處足以讓心靈棲息的藝術港灣。
在與觀眾的神交,、互動,、融合之中,大劇院自身也在成長,、成熟,。如果說,一座劇院開業(yè)伊始的要務是“搭骨架”,,梳理肌體結(jié)構,,那么隨著體格的強健、造血功能的增強,,就應當在運營管理的專業(yè)化,、細致化,、人性化等方面加快探索的步伐。這一次,,為了瓦格納超長歌劇的上演,,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大劇院的工作人員從5月就開始動手籌備,,為發(fā)放簡餐設計了多種方案,,還在演出前通過線上推出“藝堂課”,為觀眾講解劇情,、解析音樂,。優(yōu)質(zhì)的內(nèi)容、專業(yè)的服務,,留住了觀眾的人,更拴牢了觀眾的心,。
如果說5小時馬拉松歌劇是一個文化事件,,那么在這背后其實是把“文化當成日子過”的底色。在這個全天24小時都涌動著藝術氣息的地方,,藝術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到這里來的人,。而這,也恰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應有的氣質(zhì)與風貌,。
一座劇院,,一座城,一種文化日子,,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收獲感悟,體味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