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準爸爸參加,,不得請假,。”臨近開學,,杭州一所中學召開“好爸爸家長會”,,點名由學生的爸爸們參加。
為何點名,?還不是因為爸爸們在育兒中“存在感”太弱了,。養(yǎng)孩子從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但帶娃最多的卻總是母親,。《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顯示,,我國家庭中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只占7.5%,,共同承擔教育活動的僅11.7%。0~17歲孩子的作業(yè)輔導主要由母親承擔的占67.5%,。母親不僅要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還要承擔大部分家庭教育和家務勞動。也難怪有人吐槽,,母親是既要給孩子當?shù)?,又要給丈夫當媽。
在共同育兒這件事上,,父親為何總給人感覺“容易掉鏈子”,?從客觀上看,作為家庭經(jīng)濟的頂梁柱,,父親有時難免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從而忽略了陪伴,、缺席孩子的成長。但從主觀上看,,恐怕大多緣于爸爸們的“不作為”與“不會為”,。前者多體現(xiàn)在一些父親受“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影響,對自身角色和責任認識不到位,,因此對育兒存在習慣性逃避的心態(tài)——既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又心存“有事先找媽”的僥幸;后者則是在帶娃時顯得笨手笨腳,、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互動,,干脆各自娛樂,、“等媽回家”……
“爸爸”不只是一個稱呼,,更是代表一份責任。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所謂“父愛如山”,孩子有“山”作依靠,,才走得更穩(wěn),、步子更大。而父親身上的勇敢,、堅毅,、責任心等品質(zhì),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成為他們性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詩人北島在《給父親》中寫道:你召喚我成為兒子,我跟隨你成為父親,,對于男孩而言,,他長大后,身上會有父親的影子,。
“一旦為人父母,,我們就成了孩子們以后的回憶?!秉c名讓爸爸來開家長會,,更多的是善意提醒:哪怕賺錢養(yǎng)家的理由再正當不過,這也不是長期“隱身”的借口,,別只給孩子留下忙碌的背影,。當然,也不妨將“爸爸家長會”視為一次單獨給爸爸的“開小灶”,,引導爸爸們好好“查漏補缺”,,盡己所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親”。(陳文杰)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40830/0c14e639d2884dc7a054b27c7b3454c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