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方向畢業(yè)是種什么體驗,?”不久前,,一名研究學習甲骨文的95后女生,,因為在短視頻平臺上介紹自己的專業(yè)引發(fā)關注,。視頻中,,她以風趣的獨白,,向觀眾科普甲骨文的源頭,、學習甲骨文的用途,。很多網友在線催更,,希望通過學習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南北兩岸的殷墟遺址時強調:“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yǎng)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據統(tǒng)計,目前已發(fā)現的甲骨文單字共4000余個,,取得學界共識的破譯字約占1/3,。經過一代代學者的研究,已被釋讀的甲骨文內容十分豐富,,全方位展示了商代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對中國早期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研究甲骨文是冷門專業(yè),但也有辦法引起公眾興趣,。讓看似遠離生活的“冷門”變?yōu)橐l(fā)共鳴的“熱門”,,需要將復雜深奧的專業(yè)知識輕量化、前沿的學科熱點大眾化,??破找曨l通俗展現商王武丁寫給婦好的“甲骨文情書”,讓普通網友感受數千年前流淌于文字間的豐沛情感,,也更直觀地理解象形字“斗(鬥)”的文字演變史,;計算機專家則在利用技術手段,破譯那些還沒有被認出來的甲骨文……得益于知識分享與數字技術的化學反應,,研究者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漢字知識,,為甲骨文的活化利用打開了廣闊空間,也讓更多人領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但也要看到,,甲骨文乃至古文字學研究,都不是簡單輕松地“講故事”,。每一個甲骨文被破譯的背后,,都是研究人員“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勤勉與付出。通過技術賦能,,加強頂層規(guī)劃,,重視文理結合,加快古文字學研究的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中國古文字的大數據應用生態(tài)體系,,是時代的機遇,也是時代的呼喚,。注重包括甲骨文與甲骨學在內的古文字學專門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需求接軌,培育一批科普園地,,才能把公眾對古文字的關注從“一時熱”變?yōu)椤俺掷m(xù)熱”,。
??2020年底,“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啟動實施,,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資源建設和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等方面作出全面規(guī)劃部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力量的加入、更多資源的匯集,,甲骨文研究領域的故事中,,不僅有“一個人,、一間屋、一輩子”的默默耕耘,,還將有“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的無限可能,,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將展現新氣象,。(曹怡晴)
(http://www.news.cn/comments/20230509/96ea20cd2ad4457ab422be7422d9908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