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游戲到短視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問題,,近年來日益凸顯。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guī)模為1.75億,。近八成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而且有年齡越來越小的趨勢,,甚至有低于3歲的孩子就開始觸網,。手機對孩子們的誘惑極大,讓家長們苦惱不已,。打著軟色情擦邊球的短視頻和直播泛濫,,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虛擬產品,、直播打賞等向未成年人開放,,更給很多家庭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不僅將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更將使用互聯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做好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的教育引導工作,,有效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構建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清朗網絡環(huán)境,是政府、企業(yè)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其中,,各平臺企業(yè)更是“守土有責”的直接責任人。拿什么保護“少年的你”,,是平臺企業(yè)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完善的防沉迷系統(tǒng),則是獻給孩子們最好的成長禮物,。
在有關部門主導下,,短視頻平臺紛紛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tǒng),設置有“青少年模式”,,對青少年用戶的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和在線時長等方面進行限制,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以教育和知識內容為主,。遺憾的是,少數平臺的“青少年模式”,,顯然處在徒有其表的“失靈”狀態(tài),。
從媒體的實測情況看,沒有獨立APP的視頻號,,問題比較嚴重,。一方面,視頻號內目前并未獨立設置“青少年模式”,,也沒有任何關于設置“青少年模式”的彈窗提示,,設置入口非常隱蔽;另一方面,,即便是在“青少年模式”下,,軟色情短視頻和直播,Q幣充值,、理財通等服務也能打開,。已經有律師向北京互聯網法院提起未成年人保護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相關互聯網公司在視頻號中獨立設置“青少年模式”,。
好的“青少年模式”,,不僅需要設置簡單,還需要不易被破解,,同時還要內容豐富,,對青少年有益,讓青少年喜歡,。這就需要平臺企業(yè)真正盡到社會責任,,在技術上用心,,在內容上走心,而不是用敷衍的態(tài)度和刻板的手段,,讓“青少年模式”流于表面,。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于6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最大亮點就是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因此是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的法定義務。
總之,,要防青少年沉迷,,先防平臺不作為。用心做好“青少年模式”,,在技術層面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關鍵是,平臺企業(yè)必須堅決扛起平臺責任,,窮盡一切技術手段,,為青少年營造綠色網絡空間,而不是為了短期流量和商業(yè)利益,,在未成年人保護上敷衍了事。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僅僅依靠企業(yè)自覺還不夠,在法律加持之下,,監(jiān)管部門更得嚴格執(zhí)法,,加大懲處力度,倒逼平臺企業(yè)扛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