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正式施行,。這份由141萬余人參與“票選”的京版文明新規(guī),,不僅明確將懲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29項不文明行為,,還將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線”,、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好習慣納入條例,,以法律“硬制度”促進市民文明習慣“軟著陸”,。(5月29日《北京日報》)
過去對市民文明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一直強調(diào)通過宣傳引導,,但這種道德層面的措施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全靠個人的自律自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噪音擾民、遛狗不牽狗繩等不文明行為至今沒有完全禁絕,,群眾十分反感和厭惡,。如今,將文明素質(zhì)培養(yǎng)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治層面,,把不文明行為列入法律禁止的范疇,,不文明行為今后不僅違德還會違法,給市民行為劃定了嚴格的法律紅線,。
以法促德,,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必然的選擇。市民的道德素質(zhì)和個人修養(yǎng)需要一段時間來提升,,文明立法將有助于加快這一進程,。過去市民的行為或許可有一定隨意性,但如果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觸犯法律,,那么心里必然會產(chǎn)生敬畏感,,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久而久之,,市民在法律約束下的文明行為會逐漸潛移默化為思想和行動自覺,,文明逐漸入腦入心,真正成為每個人自覺遵守的規(guī)范,。
文明立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懲處,,懲處違法只是手段,讓所有人都不再觸犯法律才是目標,。通過立法,,把群眾最關注的熱點、最反感的痛點寫入法律,,今后就可以對文明行為和不文明行為進行精準畫像,,人們對不文明行為的反對和制止會更有底氣,不文明者就會更加心虛,。這有助于在全社會弘揚文明的社會風氣,,營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文明立法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加強普法,,加大對法律的宣傳教育。通過開展街頭普法,、社區(qū)普法,、入戶普法、網(wǎng)絡普法等多種普法形式,,讓文明立法的內(nèi)容得到最廣泛的知曉,,讓廣大市民知道什么行為會觸犯法律法規(guī),這樣就能增強市民自覺守法的意識,,得到思想上的重視和行動上的遵守,。
與此同時,嚴格執(zhí)法也必不可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執(zhí)法力度,對觸犯法律的不文明行為要依法懲戒,,這樣法律才不會成為“紙老虎”,,才能有執(zhí)行力和震懾力。市民對身邊的不文明行為也應當果斷制止,、堅決反對,,對不聽勸告、我行我素的,,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不能視而不見、任由放縱,,社會各界都應該共同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努力讓生活的城市變得更文明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