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軍閥割據(jù),,刀兵四起,,連年混戰(zhàn),,導致生靈涂炭,,民眾流離失所。一時間,,爭強斗狠之徒,,好逸惡勞之輩,聚眾為匪,,多行盜搶之事,,茲擾村莊,禍害百姓,。各地匪患猖獗,,但因時局混亂,執(zhí)政更迭頻繁,根本無暇治亂,,老百姓只好憑借一己之力求自保,。
當時,薄有田產之民眾紛紛建高墻,,起屋瓴以自保,。稍富之家自建更樓警示居民,富貴人家則立炮樓以自衛(wèi),,甚至有村莊民眾不惜集巨資建立高樓,,旨在確保自家安寧。當年的更樓,、炮樓,、高樓、堂樓,,多用青石或土坯砌壘于村莊的高處,或村邊及院落周角,,居高臨下,有人值守,,易守難攻,。
炮樓的四周有槍眼,是可以瞭望并射擊的高碉堡,,平頂,?;窘Y構是,石墻到頂,,內用厚木板隔成二或三層,,人員和裝備一般都在一樓。二樓是職守人員住處,,主控在二樓以上,,樓頂用于瞭望執(zhí)勤,有垛口和槍眼,。更樓與炮樓相似,,為屋頂,上層四壁各開炮口和槍眼,,兩山墻設瞭望窗口,。堂樓是四合院落的正房,一般五間,,青石或磚木結構,,內用厚木板隔為兩層,屋形頂,。
市中區(qū)西王莊鎮(zhèn)過去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各個村莊多建有炮樓,,甚至有些村莊建有多處炮樓,,形狀、樣式多樣,。但隨著時空的變換,,歲月的更迭,歷經(jīng)多年戰(zhàn)爭,,再加上各種運動的毀壞和近年來的建設,,多數(shù)的炮樓式建筑遭到破壞。存有的炮樓式老屋因失去原有的使用價值,,且建筑位置獨特,,大多坍塌、破敗,,亟待進行保護,。
西王莊鎮(zhèn)現(xiàn)存有炮樓9處、更樓3處,、堂樓1處,。炮樓分布在于官莊村(于志亮宅)、付劉耀村(付瑞臣宅)、趙莊村(呂鳳華宅),、高莊村(高煥金宅),、西王莊村(宋中奇宅、宋中立宅,、宋厚鋒宅,、宋中群宅)、洪村(玄帝廟內),,其中宋中群家中的炮樓為棗莊市文物保護單位,;更樓分布在西王莊村(宋延山宅)、陸莊村(陸宜鵬宅),、橫溝村(老村北,,村集體);堂樓在西大樓村(吳修琛宅),。
于官莊村炮樓
于興儒建于1889至1899年間,,在村子的西北角嶺側,約5米見方,,高8米,東西向,。年久破敗,,后修水泥樓頂,將原樓頂垛口等拆除,,成平頂,,樓內隔層不存。
付劉耀村炮樓
傅氏族人建于清末,,距今約130年,,在原村后東北角,長5.5米,,寬4.3米,,高8米,東西向,,外形基本完整,,內隔層損壞嚴重,樣式可辨,。傳至付寶良手時,,因其為中共地下黨員,他和當時的國民黨鄉(xiāng)紳來往密切,,暗與共產黨傳遞情報,,將此處辟為共產黨的一個秘密聯(lián)絡站,堪稱紅色遺址。
趙莊村炮樓
呂氏族樓,建于1874年,,長5.5米,,寬4.3米,高8米,,東西向,,在村子的西南角。解放戰(zhàn)爭時期,,魯南戰(zhàn)役打響后,曾在此住有解放軍部隊,。2018年6月,呂鳳華出資修繕,將樓內毀壞的內樓板修為混凝土頂,,兩層,,樓頂按樣式復原為廈棚。現(xiàn)炮樓完整如初,,可登樓一探舊制,。
高莊村炮樓
高振倫修建,距今81年,,按照民間“八尺一井繩”的規(guī)制建造,,加樓頂共三層?!鞍顺咭痪K”換算為現(xiàn)今長度約5.2米見方,,高13米。外形完整,,內隔層有損壞,,模樣尚存,不可登人,。
西王莊村炮樓
西王莊村現(xiàn)存炮樓分為兩處:宋氏“木匠鋪”一處三座,,為四角之東南、東北,、西北,,1919年宋泰修建;宋氏“前井”一處,,炮樓,、更樓各一,1933年宋景瑞修建,。炮樓長5.5米,,寬4.3米,高8米,,東西向,,外形完整,內隔層基本完好,可登人,,各樓均有老式青磚建飛檐造型,。
“木匠鋪”位于村莊的東南角,東依溝渠,,炮樓正向相距百米,。“前井”位于村莊的西南角,,西臨溝渠,,炮樓、更樓南北相距百米,。
洪村炮樓
建于民國初年,,為玄帝廟內女僧人為保護廟產而建,橫溝村蔡氏施工,。原炮樓與廟內大殿連為一體,,西高東低,大殿三間,,樓兩間,。大殿曾為學校,現(xiàn)倒塌,,僅存殘墻,。炮樓長6米,寬4.2米,,高8米余,東西向,,外形完整,,內隔層損毀,前墻依稀可辨連接大殿的茬口,。
西王莊村更樓
西王莊村更樓,,宋氏“前井”與炮樓一同修建,處村莊西南角,,長5.5米,、寬4.3米、高6米余,,南北向,,外形完整,內隔層基本完好,。
陸莊村更樓
1926年陸茂田,、陸茂堂、陸茂金三兄弟合資修建于村北。長5.5米,、寬4.3米,、高6米余,東西向,,屋頂塌落,,墻壁猶存,可辨識原有風貌,。
橫溝村更樓
橫溝村更樓位于村北,,裴宋山東麓。清朝末年由蔡氏牽頭,,村民集資修建,,村民自發(fā)組織,輪流值守看護家園,。更樓長5米,、寬4米、高6米,,現(xiàn)屋頂塌落,,墻壁猶存,原有設施不見蹤跡,。
西大樓村堂樓
西大樓村是清光緒六年(1886)進士,、內閣中書王寶田的外莊子,村中的堂樓為其所建?!昂闩d”是王寶田的錢莊字號,至今“王恒興”,、“鮑王二家”的故事還在嶧城當?shù)亓鱾鳌M鯇毺镒婕不账蘅h,,其先祖因軍籍落戶于嶧南澗頭集西北之穆莊,。到王寶田中了進士,勢大業(yè)大,,始稱“王恒興”,。
村中的堂樓為五間,東西向,,長16.5米,,寬6米,高7米,,磚石結構,,多用石雕,脊棒杉木,,硬挑五間,,中為厚木板隔兩層,,灰瓦屋頂,是典型的魯南民居。據(jù)說當年王寶田閑暇時,經(jīng)常帶著家眷來此小住,。
在魯南戰(zhàn)役期間,據(jù)說我軍曾在這里設立營指揮所,。當時國民黨51師一個連的駐軍占據(jù)壇山,在山頭建起碉堡。我山東軍區(qū)一縱隊派出五團一個營的兵力擔負起攻打壇山的戰(zhàn)斗任務,。時至黃昏,營長一聲令下戰(zhàn)斗打響,。敵軍占據(jù)有利地形負隅頑抗,為減少傷亡,我軍首先用迫擊炮進行轟擊,將敵碉堡炸掉。不待敵軍喘息,全營發(fā)起攻擊,。戰(zhàn)斗持續(xù)兩個小時,敵軍潰敗,除敵連長逃離外,全部被殲,。
解放后該樓曾被當過學校,上世紀七十年代南山挖國防洞時,曾有部隊官兵在此居住?,F(xiàn)在堂樓屋頂塌落,,僅存四周墻壁,但原制式模樣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