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我在棗莊中興職業(yè)學校讀書,那時我還不滿十六歲,。革命斗爭的烈火已熊熊燃燒,,我那幼小的心靈已被它所吸引,。因而,使我很快地卷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參加“讀書會”就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1936年,中興公司職業(yè)中學第一屆商科同學合影照
當時到過棗莊的人,,都會知道這里是以煤礦為中心的小鎮(zhèn)子,。我家住在離煤礦不很遠的車站旁邊,。通往臨城的火車和礦上的運煤車整天“鏗鏘鏗鏘”的響著,還不住的向天上噴吐著一股股的黑煙,,弄得到處都是煤粉和碎石,。在晴朗的天氣,也很難呼吸到新鮮空氣,。 我父親是臨棗線上的鐵路工人,,家里很窮,父親以他微薄的收入供我讀書,。那時我己懂事了,,知道窮人的孩子念書不容易,所以我學習很用功,,高小沒念完,,就跳級進了中興職業(yè)學校。學校就在礦區(qū),,每天都能接觸到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礦工,。他們在工頭、把頭,、資本家的層層剝削下,,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艱難困苦的生活,、動蕩不安的時局,,隨時都引起我們的憂慮和不安。我們這些像在風浪里漂泊著的小船一樣的青年學生,,該向何處去?應(yīng)該怎么辦,?我在徘徊之中,,很幸運地認識了高利民先生。在他的幫助和教誨下,,才結(jié)束了思想上的徘徊和苦悶,,走向了新的生活。 棗莊通外界約有兩條鐵路,,一條是到臨城的臨棗線,,一條是到臺兒莊的臺棗線。根據(jù)它們的位置,,人們把棗莊的兩個火車站稱為西站和東站,。
臨城車站
高先生當時在棗莊東站當副站長,而我家住在西站站下,。他每天順著鐵路散步,,來回都要經(jīng)過我的家門口,。聽人們說,高先生很有學問,,知識淵博,,家里還有許多書。在我的記憶中,,高利民先生身材高大,,帶著一付眼鏡,平易近人,,態(tài)度和藹可親,,給人以文雅、慈祥的感覺,。他的儀表和風度都引起了我們對他的喜歡和敬仰,。就這樣,在同學們的陪同下,,我第一次到了高利民先生的家,。高先生當時年歲已不小了,但還沒有結(jié)婚,,仍過著單身生活,。家里簡單的陳設(shè),顯得格外整潔儉樸,。記得那次去時,,開始我很拘謹、緊張,,但高先生熱情地把我們拉到他的床上坐下,,問這問那嘮家常。所以,,不一會我們就輕松自然了,。我覺得他沒什么“先生”的架子,是很喜歡我們這些青年的,。因此,,我們就隨便的和他談了起來。他的開朗健談,,第一次見面就給了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從此,我們幾個就成了高先生家的???。記得經(jīng)常去的有汪國璋、王長梓,、王長啟,、許在廉,、仲秋元和我,還有剛從獄中釋放出來的我的哥哥沈春臺,。高先生家有許多書籍,,他還訂了不少雜志。其中有《文學譯文》,、《世界知識》,、《讀書生活》,還有《光明》,、《中流》等,。我們?nèi)琊囁瓶实刈x著這些書,討論著共同的興趣和志向,,把我們幾個的情感,、見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高先生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們,。于是在他的提議和組織下,,我們的“讀書會”就成立起來了。
“讀書會”成立后的頭一件事,,就是讀書,,就是求知、解惑,。學校的那些“之乎者也”和 “三民主義”之類的東西,,早已滿足不了我們的志趣了。大家都渴望著能有新鮮東西來豐富我們的頭腦,,都希望著由于當時祖國的災(zāi)難和社會上不平的現(xiàn)象所引起的一些疑慮,、苦悶、氣憤,,能夠得以解決,。正是這一切,促使著我們對“讀書會”抱著極大的熱忱,。記得當時我們看的書有翻譯小說《鐵流》、《毀滅》,、《母親》……還有奴隸出版社出的書,。當時有一本翻譯小說叫《表》,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本蘇聯(lián)小說,,寫的是一個少年遭遇的故事。另外,,還有一本肖軍寫的《八月的鄉(xiāng)村》,,介紹了東北抗聯(lián)的斗爭生活,,也曾引起過我對抗日民族斗爭的極大興趣和強烈感情。
《八月的肖村》肖軍著民國三八年
毫無疑問,,這些幫使我們開闊了眼界,,接觸了新生活的氣息。這些帶給了我們進步的思想啟蒙,,打掉了禁錮我們頭腦的枷鎖,,使我們耳目一新,有了新的向往和活力,。我們每個人都愛不釋手,,有的書竟反復(fù)看上幾遍。高先生隨時對我們的讀書給予熱情指導(dǎo),,使我們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收益很大。后來,,他又在我們讀書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給我們系統(tǒng)的講授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chǔ)知識。記得當時他講過的有艾文思奇的《通俗哲學講話》和狄超白的《通俗經(jīng)濟學講話》,。這些通俗易懂的講解,,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不僅知道了什么是哲學,,什么是經(jīng)濟學,,什么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剩余價值等一些基本概念,,而且熟悉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也開始了解了蘇聯(lián),、蘇維埃,、社會主義社會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等等。這些思想上,、政治上的啟蒙,,在我們的頭腦里產(chǎn)生了革命的萌芽。
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研究會,,我們的讀書會馬上也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會棗莊分會的活動。開始我們對新文字的書寫和拼讀都很陌生,但由于得到了高先生的及時指導(dǎo),,特別是他講解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意義,,我們興趣更濃了,積極性也更大了,。大家明白了推廣拉丁化新文字不僅是一種新的文化活動和文字改革的重大步驟,,而且它對于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革命的群眾運動都有很深遠的意義,所以,,大家學的特別認真,。高先生經(jīng)常和在上海的總會取得聯(lián)系,及時將收到的用新文字印刷的書籍和報紙給我們閱讀,,幫助和指導(dǎo)我們開展了這一活動,。 日子長了,隨著政治常識的增長,,我們思想也更活躍了,。新的問題越來越多了。大家對當時的政局時事非常不滿,,對學校里的教育制度,、教育體制,教材嚴重脫離社會視實的現(xiàn)象更不滿了,。高先生就及時指教我們,,給我們講解了青年應(yīng)該怎樣處事做人,為什么有不少人醉生夢死,,而也有人憤世嫉俗,、消極悲觀等一些人生觀的問題。他還告訴我們,,新中國是個什么樣,,現(xiàn)實的中國出路在哪里,等等,。通過這些通俗的道理,,日熏月染地終于使我們接受了無產(chǎn)階級思想,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并開始學習用這個武器去分析社會現(xiàn)象,,認識社會生活。記得那時茅盾先生曾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了“中國之一日”的征文活動,,高先生就提出要響應(yīng)征文活動,,讓我們走向社會。我們將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寫下了《棗莊的一天》,,并由高先生親自幫助我們分析研究素材、修改文章。記得征文中有寫工廠的,,有寫煤礦的,,有寫社會的,有寫學校的,。王長梓是中興小學的學生,,他寫的就是他們的校長欺辱教師、荒淫無恥的故事,。我寫的是在我們?nèi)スS實習時,,親眼看到的一件事:有一次工廠的鑄工車間開爐,由于缺乏起碼的勞動保護,,在操作時,,鐵水濺落在一個同學的腳上了,當即把他燙得皮開肉綻,,而且由于家庭貧困,,沒錢醫(yī)治,傷口感染,,被活活的折磨死了,。我們寫的這些揭露社會黑暗的文章,在棗莊引起了很大轟動,。自然也就引起了學校當局的注意和極大的不滿,,加上我積極參加“讀書會”的活動,接受了進步思想,,并在學校里有所活動,,于是,學校當局就以“思想過激”為名,,在一九三七年暑期,,勒令我退學了。這時,,正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軍悍然向北京西南盧溝橋的中國駐軍發(fā)動進攻。激怒了中華民族,,全國沸騰起來了,。在棗莊地下黨的組織下,覺醒的礦工,、市民,、學生,開展了抗日救國的活動,,我們 “讀書會”隨著形勢的變化,,集體轉(zhuǎn)入了棗莊抗敵后援會宣傳隊。從此,我就踏上了戰(zhàn)斗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