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棗莊,,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自東北向西南靜靜地流淌了不知多少個春秋,,宛若一條在風中飄擺的玉帶,,秀美典雅,格外美麗,。這條河就是薛河,,一條古老的大河,一條穿越棗莊歷史時空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她用甘甜的乳汁潤澤著兩岸的黎民百姓,,孕育了7300多年前的北辛先祖,,孕育了遠古文明,孕育了棗莊豐厚的人文歷史,。
滕縣志萬歷十三年版本
據(jù)明萬歷十三年《滕縣志》載:“薛河,其源本西江,,水出自寶峰山東諸山泉,,南過青蓮步,、將軍步,,左過高山西折過山亭,,納永豐,、鳳凰二泉,,又西至于薛山名為薛河,。受悟真巖茶泉,,循悟真巖南至于云龍山會東江水,;西流至吳戩山下伏不見,,過鐵腳山至柳泉涌出,,至觀山前潴為濯筆淵,至于云龍山入西江水同為薛河,。南至于新蛟臺折而西,,經(jīng)昌慮城南陶山下潴為刁潭;西納玉花泉水又西納沂河水,、三山泉水,,西南逕豐山東過官橋,逕薛城至于東邵,,入于微山湖,,舊經(jīng)山陽湖,從金溝入泗,?!边@段文字詳細記錄了薛河的源頭、流域范圍,、流向等,。
三邾疆域簡圖
薛河流出東江緩緩下行至二十公里處便是滕州市羊莊鎮(zhèn)的土城村,這里曾是歷史上濫國的都城,。公元前643年,,邾國國君叔術(shù)來濫立國并建立了都城,。隨著歷史的演變,漢初為昌慮縣,,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設(shè)昌慮郡,,直到隋朝時才將昌慮劃歸滕地。
北辛遺址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北辛文化遺址進行了發(fā)掘,,據(jù)測定其年代距今7345年,,是我國東部沿海、黃淮流域所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發(fā)展的源頭,,它將山東的史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里就是古薛最早的農(nóng)耕文明,,也是古薛最早的文化源頭,。
薛河浣洗 張龍攝
古薛河是一條歷史的長河,,她孕育了中華東方文明,創(chuàng)造了北辛文化,;她孕育了東夷妊薛氏族,,創(chuàng)造了古薛文化;她孕育了諸多先賢俊杰,,創(chuàng)造了華夏始祖文化,。在古薛河兩岸遍布了密集的先秦文化遺址和古國方城,從7300年的北辛文化,,到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從四五千年的龍山、岳石文化,,到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文化,;從上游的虎國於菟城,小邾國倪犁萊城,,中游的濫國昌慮城,、薛國薛城,下游的上邳國虺(歡)城,、戚城等等,,上下五千年,延綿不絕,。
吳王夫差北征,在魚臺,、定陶間開挖菏水,,以溝通泗水和濟水的航運,。而連接泗水的薛河,就成了當時的“薛王河”,;宋元以后,,微山湖逐漸形成,薛河又成了連接薛地的“運糧河”,。如今,,薛河兩岸遺跡猶存,有“倉留粟谷以備戰(zhàn)用”的大小康留村,,泊船的倉留壩和屯糧的“晾米臺”遺址,,薛國故城內(nèi)外眾多稱“倉”的村莊。遙想當年,,在薛河流域這片富庶的土地上,,兩岸囤積著林林總總的倉儲糧草,河中穿梭著許許多多的運糧船隊,,曾現(xiàn)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急促的船隊穿過古薛河,然后轉(zhuǎn)入泗水運道,,駛往京城,。四百年前,為了保證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安全,,在北辛村西把薛河向南開挖支流,,注入微山湖時和泇運河交叉形成十字河。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大興水利,,1958年在北辛村東筑壩,向下游開挖了新河稱為新薛河,。因此,,北辛文化發(fā)祥地,也就成了新老薛河的分水嶺,,十字河的交匯點,。老薛河,從北辛村后蜿蜒向西靜靜地流淌,,積淀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見證著歷史滄桑;新薛河,,從北辛村前浩浩蕩蕩地向西南流淌著,,承載著一路歡歌,彈唱著新時代的樂章注入微山湖。

一條河流,,打開了一部史書,;一條河流,揭開了人類的文明,;一條河流,,展示著薛國的輝煌!古薛河,、小魏河,、玉水河、小蘇河,、十字河等等,,一條又一條河流,,一個又一個薛水的分支,;北辛、奚仲祠,、西王宮,、西康留、前掌大,、薛國故城,、奚公山、奚邑等等,,一處又一處遺址,,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圣地!薛河融匯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諸多古老文化,,它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珍貴的水資源,,而且為幾百萬魯南人民乃至整個華夏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