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長期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發(fā)展奇跡和政治穩(wěn)定奇跡,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爸袊孥E”背后的動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在于我們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指導,,在于我們有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在于我們堅持了實事求是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中國共產黨“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
“實事求是”把握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即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不是隨波逐流,、屈從現實的保守主義,,也不是蠻干瞎闖、無視現實的冒險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準確概括,。它科學地解決了“什么是實際”“如何從實際出發(fā)”“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開創(chuàng)歷史活動新局面”等根本性問題。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世界發(fā)展,,都是有著自身規(guī)律的客觀過程,。而對于客觀世界認知的最高追求則是,認識客觀規(guī)律,,獲得客觀真理,,從必然走向自由。因此,,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要從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客觀條件和客觀形勢出發(fā),,不斷研究新情況,回答新問題,,應對新挑戰(zhàn),;就是要克服一切驕傲自滿、故步自封情緒,,克服一切脫離實際,、夸夸其談的做派;就是要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到規(guī)律性認識,,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用毛澤東同志的話說就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眻猿洲q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堅持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深刻變化,,特別是面對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日趨嚴峻的現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之本上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方法論”,,這就從根本上捍衛(wèi)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即不斷開辟從現實走向未來的道路,。“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guī)律”。只有面向未來,,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努力促進社會的革命變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共產主義事業(yè)是當今人類最偉大的事業(yè),,為共產主義而奮斗是共產黨人最強大的精神力量,。共產主義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不僅具有彰顯人類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邏輯力量,,而且具有凝聚和引領人民群眾投身這一偉大事業(yè)的實踐力量,。因此,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旦喪失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會立刻土崩瓦解。而理想信念動搖,,根子在于懷疑甚至否定歷史規(guī)律,,脫離以致背叛人民群眾,即丟棄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蘇東劇變”從根本上說,,就是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在哲學思想和思想路線上犯了顛覆性的錯誤。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堅持自覺的自我革命,,即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實事求是是高度自覺的思想路線,,不能自發(fā)產生,,必須經過艱難的學習、實踐和探索過程,。探索客觀規(guī)律,、追求客觀真理首先難在擺脫狹隘利益眼界的束縛,真正敢于面對新陳代謝的歷史趨勢,,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要認識和把握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僅需要撥云見日,,透過現象看本質,還需要與時俱進,、永不懈?。灰J識和把握紛繁復雜社會現象中的歷史大勢,,不僅需要批判的武器,,還需要武器的批判,,真正投身人民群眾的革命事業(y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一個不斷地把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努力統(tǒng)一起來的過程,,在推動世界革命變革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因此,,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源頭,,也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撐,。
歷史經驗也表明,能否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事業(yè)的成敗,。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p>
“實事求是”緊跟時代潮流回應時代主題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集中表現在對于客觀規(guī)律和時代潮流的正確把握,首先是準確把握時代主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fā)展逐步成為最重大的時代問題,道路,、制度的優(yōu)劣,,政黨、主義的取舍,,都取決于其對和平發(fā)展的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和平發(fā)展這一時代的主題,,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也為當代世界的和平發(fā)展作出了新貢獻。
從時代特征上看,,我們今天正在經歷類似馬克思生活時期的歷史場景,,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世界呈現出深刻復雜變化的態(tài)勢,充滿著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和應對挑戰(zhàn)的人類共識尚不成比例,發(fā)展的機遇隱藏在層出不窮的挑戰(zhàn)中,,人類休戚與共的共同利益分割在局部利益的凸顯和沖突中,,歷史潮流在諸多逆流和漩渦的干擾下時隱時現,可謂是“潮流浩蕩”而又“波譎云詭”,。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后退,人類面臨著新的重大抉擇,?;卮疬@些時代之問,必須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撥云見日,,認清世界大勢。要做到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判斷時代潮流必須依據客觀歷史規(guī)律的觀點,,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對歷史潮流和它借以實現的現實形式進行科學區(qū)分的觀點,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依托新的社會力量推進歷史潮流的觀點,,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性運用,,才能為我們判斷時代、認清時代潮流奠立戰(zhàn)略定力,。
對任何思想的認識和評價,都依據于它對其賴以產生的那個時代及其特征的把握程度,。而對時代,、時代潮流和時代精神的科學把握,則是馬克思主義及其繼承者們在思想上一脈相承的特點,,也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方面,。新時代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需要明確三點:
首先,,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改變世界”以新的時代內涵,不斷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真正影響力,,是建立在非西方化的國家和社會制度基礎上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煥發(fā)生機活力,。在制度創(chuàng)新基礎上的綜合創(chuàng)新,,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這一制度創(chuàng)新的靈魂,就是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融入現代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之中,,構建了與西方多黨制截然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
其次,客觀看待經濟全球化,。冷靜分析經濟全球化所表現出的“雙刃劍”效應,,它并非經濟全球化本身的問題,而是放任資本逐利的后果,。資本的逐利本性在發(fā)展問題上表現為固守“冷戰(zhàn)思維”“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而中國則展現出另一種發(fā)展思維,這就是“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這一發(fā)展思維的特點,就是將他國的發(fā)展視為本國的機遇,,將本國的發(fā)展轉化為他國的機遇,,在互利合作中實現共贏。正因如此,,中國在自身不斷發(fā)展壯大中,,對于世界的影響力、感召力也不斷增強,,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中逐步從跟跑者轉為領跑者,。
第三,明確中國必須走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長期以來,,西方對意識形態(tài)制造的“神話”,就是把西方發(fā)展模式標榜成所謂的“普世價值”,,鼓吹“現代化即西方化”,。實際上,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不公平,、不可持續(xù)的現代化,。“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開拓,,打破了后發(fā)展國家必然淪為西方附庸的怪圈,,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路徑選擇,為解決人類發(fā)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實事求是”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
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還需要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利益導向,致力于不斷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1949年以來,,我國發(fā)展目標主要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人民的需要相對簡單,。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科學判斷。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和戰(zhàn)略布局,、總體布局也有了重大調整。正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在理論上突破了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必須完全一致的觀點,,使主要矛盾更加貼近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解決了社會性質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歷史發(fā)展的絕對變動性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表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確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格局、重點和問題,,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導向,。離開這一利益導向,,發(fā)展經濟和解決需求就失去了客觀標準,就會不斷誘發(fā)出虛假的“解放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是保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貫徹的重要基礎?!叭嗣袢罕妱?chuàng)造歷史”這一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遇到的新挑戰(zhàn),就是堅持人民主體與調動個人積極性,、黨性和人民性如何更好統(tǒng)一的問題,。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觀和發(fā)展觀,既夯實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確保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性運用取得的突出成就。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執(zhí)政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制度設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等,,有力保證了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斗,努力實現偉大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理念,而且是長期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堅持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不能丟,;反復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就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澄清了一些人把“以人為本”解讀為“以個人為本”的錯誤傾向,。
“實事求是”立足中國最大國情和最大實際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提出時代之問并加以回答,,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是實事求是的力量所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是把握“實事”,,就是認清中國發(fā)展的基本國情和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實際,,用“新時代”加以判斷,,是對當今歷史階段的科學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練回答時代之問“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把準了當代中國發(fā)展的脈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進入新時代的判斷及其認識,,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清醒認識和科學判斷,。它既肯定了我們歷史方位的變化,又清醒地認識到了我們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國際地位沒有變的事實,。提出“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告誡全黨防止思想上的僵化,,防止躺在已經取得的偉大成就上驕傲自滿、故步自封,,要不斷地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始終保持憂患意識。它表明,,一方面,,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真正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zhàn),,從思想觀念,、理論認知、方針政策到基本方略上進行重大調整,,否則,,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將成為空話,。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有正確的歷史定位,,解決“從何處來”問題,。努力認識和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并加以自覺利用,形成中國共產黨這一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歷史和理論前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是一以貫之的偉大社會革命,,不能進行拆分和加以割裂,;改革開放前后的新中國歷史是統(tǒng)一的、連續(xù)的過程,,不能相互否定和割斷歷史,。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要進行準確的現實定位,解決“向何處去”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是對此作出的科學判斷,。其所確立的歷史方位,表明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和平發(fā)展視為當今時代的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征,,我們仍然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戰(zhàn)略機遇期,;表明我們要把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中國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表明我們要把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建立當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基石,。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不斷深化認識之上,。
歷史經驗表明,什么時候堅持實事求是,,我們黨就能夠形成符合客觀實際,、體現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人民意愿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反之,,離開了實事求是,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會受到損失甚至嚴重挫折,。這是一條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真理,。進入新時代,只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能時刻保持戰(zhàn)略定力,,就能引領新時代沿著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航向,就能確保中國發(fā)展穩(wěn)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