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奎賢,,男,,漢族,,1958年生,,任滕州市南沙鎮(zhèn)上營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一道窮溝一架山,,春種秋收用肩擔,。腰累斷,肩磨爛,,填飽肚子不落錢,;嫌這窮,嫌這偏,,戶口爭著往外遷……”
15年前,,滕州市南沙河鎮(zhèn)上營村流傳著這樣令人心酸的民謠,。
15年中,,他克服困難,鍥而不舍,,艱苦創(chuàng)業(yè),,用全部精力帶領村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
15年后,,這里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道路蜿蜒寬闊,房屋寬敞明亮,群眾安居樂業(yè),。他帶領山上營群眾實現(xiàn)了由貧窮到富裕的“華麗”蛻變,。
“黨有恩來民有錢,致富不忘高奎賢……”一位平凡的大山的兒子,,用激情和責任,,演繹成山鄉(xiāng)百姓巍然屹立的脊梁,也讓黨旗在群眾心中更加鮮艷,。
他,,就是上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奎賢,。
上營村是滕州市南沙河鎮(zhèn)最東部的山村,,全村共520戶、2160人,,耕地1230畝,,荒山3700畝。自2002年高奎賢上任后,,他將一個全鎮(zhèn)最窮最亂最差的村,,一步步變成一個全鎮(zhèn)最美最富最文明的村。但是,,他從來沒有趴在“功勞簿”上停滯不前,,而是推動村莊年年都有新變化,年年都有新發(fā)展。就像該鎮(zhèn)黨委書記評價他那樣:高奎賢用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堅持“三個不變”,,即:干勁不變,、信念不變、為民服務的原則不變,,展現(xiàn)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
立志回村改變貧窮
2002年以前的上營,在南沙河鎮(zhèn)和現(xiàn)在一樣有名,,而有的卻是差名,。“民房滿山隨意建,條條都是死胡同,,姑娘爭著往外嫁,,吃水要到山外挑……”“光棍多、蠻子多,、打架的多,、告狀的多、小偷小摸多,;亂子窩,、懶漢窩、喝酒賭博的窩,;地下沒挖的,、手上沒花的……”上營“窮亂差”的順口溜,這里的群眾一講一大堆,。
外出打工多年的高奎賢,,不僅在滕州市里安了家,而且還辦起了食品廠,,年收入在三四十萬元以上,。可是每次一回到老家上營,,他總有一股無法言說的心靈之痛,。在鄉(xiāng)親們的期盼下,他決定回到自己窮困的小山村參選村干部,。家人的反對幾乎是一致的:“在城里過得好好的,,干嗎回那個窮窩?再說,,幾任村干部都干不好,,你逞哪門子的能?”“好干我就不去了,!”高奎賢上了犟勁,,甩下這句話后,,義無返顧地回到了家鄉(xiāng)。2002年4月高奎賢高票當選為村干部,。因為一個人的到來,,上營村的歷史被徹底改寫,群眾生活也徹底翻身,。
解決群眾期盼
“行路難,、吃水難、規(guī)劃亂”是高奎賢上任之初,,急需解決影響村級發(fā)展的三大絆腳石,。
修路難,抵不過高奎賢和群眾的齊心協(xié)力,。修路前先進行村莊規(guī)劃,,他和村干部首先從自己身上求突破,先拆除自己和村干部親屬的房屋,。然后,,他和村干部分工,,挨家挨戶做工作,,有的群眾家他連續(xù)去了20多次,終于做通了100多戶的工作,,全村共拆除民房107戶,,使排房整齊劃一,增加主街2條,、小巷20條,。修路沒有資金,高奎賢帶頭捐款18萬元,,帶動村民共同捐款38萬元,,將一條總長3.2公里的柏油路貫通全村,還修筑了近4公里的拖拉機運輸專用線和11.3公里的環(huán)山路,,上營通向外面的道路被徹底打開,。
找水難,卻抵不過高奎賢的堅持不懈,。上營村地處山區(qū)貧水區(qū),,解放后共打了11眼干井,都因無水而終,。“吃水貴似油,,青年盼白頭……”這首歌謠道出了上營吃水的艱難。但是,,吃水問題不解決,,老百姓就很難過上好日子。高奎賢說,只要有一線希望,,他也要試一試,。為籌措資金,他背著家人將城里的一處房產抵押,,貸了20萬元,,和打井隊伍同吃同住。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上半年,,上營村打出了第一眼深水井,解決了群眾吃水難,。不久后,,又打出兩眼深水井,解決了80%的田地灌溉,。至今仍有村民回憶說,,出水的那一刻,村內回蕩起響亮的鞭炮聲,。
挖掘資源強村富民
窮則思變,。影響發(fā)展的瓶頸解決了,高奎賢打出了一套套使村莊變強,、使村民變富,、使村莊變美的“組合拳。”
他借助交通,、資源和閑置場地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己原來經商的人脈資源,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先后引進13家企業(yè)和3家養(yǎng)殖場落地,。
他又帶領村民在3000畝荒山上植樹造林,多年來的堅持不懈,,使荒山全部披上綠裝,,近18公里的環(huán)山路、環(huán)村路也全部栽上經濟林,。如今,,上營林業(yè)資源價值非常可觀,。
然后,,他又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硬化,、美化,、綠化村莊,。村5條主街、40余條街巷,、18公里環(huán)山路全部陸續(xù)硬化,,原來路不通,變成了如今的“戶戶通”,;村集體在中心街建設了61套門頭房,,建設了40余套“別墅型”農民公寓,村莊主要道路全部高標準綠化,,上營被評為全省生態(tài)文明鄉(xiāng)村先進村,。
13家企業(yè)、3家養(yǎng)殖場,、61套門頭房,,每年村集體租金收入在100萬元以上。上營從過去的負債累累,,到現(xiàn)在集體資產達4000余萬元,。群眾生活也隨之提高。
富則思進,。高奎賢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從不停歇,,他說,我們村子還不夠富,,群眾生活還不夠好,,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向前。在他的不斷學習和探索下,,上營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社區(qū)股份合作社“三大合作社”,,加快了農村改革步伐。村中1230畝土地全部整建制流轉,,解放了全村勞動力,。他又組織土地中“解放”出的勞動力,采取外派勞務到濰坊和內蒙古就業(yè),、安排周邊企業(yè)打工,、到本村種養(yǎng)大戶和村內公益崗位就業(yè)等形式,安排群眾就業(yè)800余人,,工資性收入成為群眾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高奎賢又制定了“村民建房互助”機制,外出打工的村民2戶或3戶結成幫扶對子,,將資金集中起來進行建房,,如今95%的群眾都蓋起了新房,。
現(xiàn)在的上營群眾,大部分家庭月收入超過萬元,,500余戶群眾擁有小汽車400余輛,。村民建房逐漸由村東山腰向村西平原過渡,形成了村東老石頭房,、中間村民新建房,、西邊“別墅房”的村莊格局,群眾笑稱:上營從東向西分別為“非洲,、亞洲,、歐洲。”
本村姑娘由留不住變成了“攆不走”,,一個個外地姑娘爭著嫁到上營來,。
真心為民贏得群眾贊
高奎賢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發(fā)展經濟,讓群眾享受更多的實惠,。村集體每人每年補貼群眾養(yǎng)老保險200元,、醫(yī)療保險每人50元;新考上學的大學生每人獎勵2000元,,計劃生育雙女戶家庭每年獎勵1000元,;村民在吃水、治安保險,、農業(yè)保險等方面均享受補貼,,老黨員和優(yōu)撫對象在節(jié)日期間也給予一定的補貼。
物質豐富了,,高奎賢特別注重加強文化建設,,全力提高群眾素質。他修建了1.3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成立了廣場舞隊伍,,每天在廣場上跳舞的群眾達200余人。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建設了公共食堂,,提倡移風易俗、文明節(jié)約,。他每年都組織召開千人村民大會,,對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和先進個人隆重表彰獎勵,,“講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高奎賢把村民當家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為群眾服務,。從14年前回到上營,高奎賢就沒有再到城里的家去住過,。14年里,,他吃住在村,從沒出過遠門,,每天在村里忙的團團轉,,有時一天接打處理村級事物的電話100多個。他對每家每戶了如指掌,,誰家困難,、誰家有病、誰家有殘疾,,誰家人干什么他一清二楚,。而自己家里的事,卻從來不放在心上,。用他妻子的話說就是:他是村里人,,他在俺家里只是掛個名,孩子小的時候上幾年級,,在哪個班,,他根本不知道。
多年來的日夜操勞,,高奎賢也落下了一身病痛,。植樹造林時節(jié),高奎賢手持擴音喇叭組織村民上山植樹,,一次次山上山下跑,,擴音喇叭用壞了20多個,并落下了腿疼的毛病,,如今每天都疼,。他經常吃飯不按頓,睡覺不按時,,落下了胃疼的毛病。前不久,,高奎賢又因胸悶住院治療,。
這一切,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是高書記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千言萬語無法形容對高書記的贊揚”“高書記,晚上到我們家喝湯吧”……,。自從高奎賢在村任職以來,,經歷了4次村“兩委”換屆,,每次都是高票當選為村支部書記,2004年,、2014年,,除自己沒有給自己投票外,其他黨員全部把票投給了高奎賢,。
現(xiàn)在的上營,,山青、水秀,、村美,、民樂。高奎賢用一顆真誠的心感動著百姓,,成了群眾心目中一面鮮紅的旗幟,。如今,高奎賢正在和村干部一道,,謀劃著上營的長遠未來,,帶領全村群眾朝著小康之路闊步邁進。